劃時代染劑 最大程度保留肝功能

楊博智醫師,接受『好醫師新聞網』採訪,發表個人使用靛青綠染劑於精準肝臟手術的應用:

https://news.campaign.yahoo.com.tw/lung-health/arti.php?id=9fbddc25-78a1-3f83-8b0d-46cbbea982dd


劃時代染劑 最大程度保留肝功能
2020年11月12日 好醫師新聞網

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/台北報導

圖:新型染劑注入肝臟後,可以清楚標示段節的界線,有助醫師精準動刀,最大程度保留正成組織/楊博智醫師提供

肝癌手術主要關鍵在於能否在確保腫瘤細胞百分百被移除之外,還能最大程度保留肝臟功能;最新研發的靛青綠染劑,由於本身特定成分,運用超音波導引注入要切除的肝節,不但可以清楚標明節界,更因此杜絕了同一節內小血管轉移的可能,對於肝癌手術治療有明顯助益。

人體的肝臟在解剖學的結構上總共可切分為八節,一旦出現腫瘤或其他疾病需要手術,都是以一節一節的切除,確保腫瘤不會殘留在每一節的小血管之中伺機復發。只是肝臟表面並沒有畫線,一旦執行手術時,除了倚賴個別醫師的醫術之外,能夠清楚標明節界的染劑就是很大的助力。

 

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及肝病治療中心主任楊博智醫師指出,靛青綠是新一代染劑,可吸引紅外光散發800奈米波長,並且可以肝臟代謝,不會殘留人體。目前可以在肝臟手術的定位,標明邊界讓切除的範圍更精準。

 

楊博智醫師說,輔大附設醫院的醫療團隊,研發以超音波導引,將染劑注入患者所在肝節之中,針對同一肝節內的腫瘤,可以清楚看到肝節邊界,連同微小血管內的腫瘤細一併切除,降低腫瘤復發機率。

 

肝臟手術的成功關鍵除了在於要能夠將癌細胞完全切除之外,同時也要確保手術後的肝臟能夠維持日後運作的基本需求,因此最大程度保留肝臟就是外科醫師的挑戰。新式定位染劑的上市,可以清楚標明每一個節界,讓醫師執行切除手術時,因為精確的辨明交界,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切除,同時還可以減少術中出血,讓病人得到更佳的術後效果。


「肝門靜脈栓塞」和「膽管癌」新聞稿

連結:膽管癌新療法-先養肝再切肝-健康新聞

本人接受「好醫師新聞網」訪問的新聞稿

膽管癌新療法 先養肝再切肝

好醫師新聞網

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/台北報導

圖: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及肝病治療中心主任楊博智醫師

以往膽管癌只有不到3成的患者能夠以手術治療,多數只能採取保守治療,導致膽管癌死亡率偏高,平均存活率只有1年。近年來已有新的術式,利用肝門靜脈栓塞術,讓以往遭判定只能保守治療緩和病症的患者,以手術治療重獲健康。

55歲女性罹患膽管癌,腫瘤將總膽管完全阻塞並延伸到右肝,發現時已是晚期,原本打算切除右肝摘除病灶,但團隊發現術後能留下的左肝體積不夠,無法支撐術後的正常生活。輔大醫院器官移植及肝病治療中心主任楊博智指出,經團隊研究,決定以「肝門靜脈栓塞」術,將右肝栓塞住,讓血液流向左肝,運用這種方式把左肝「養大」。果然在兩周後左肝多長大百分之20,遂將右肝連同總膽管一併切除,再以小腸重建膽管,順利排出膽汁,病人術後獲得極佳的生活品質。

日劇「X醫生」曾有「先養肝再切肝」的劇情,一般以為只是劇中情節,事實上卻也是近來日本針對膽管癌的新術式。

楊博智表示,膽管癌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,通常都是膽管阻塞導致膽汁排不出來,黃疸指數爆升、病人外表蠟黃,此時才會經由檢查發現病變,但通常為時已晚,只有2到3成的患者能夠以手術治療,其餘大都只能化療緩和症狀。平均只有1年存活率。

楊博智說,之所以只有少數患者能夠手術治療,主因是膽管是延伸到肝臟,腫瘤一旦阻滿膽管,肝臟也就跟著受損,如果以手術切除,就必須考量剩下的肝臟能否支撐術後正常運作所需。

該名婦人一開始也就是因為預判手術後所留肝臟不到原先的30%,無法應付術後生活,楊博智遂以從日本學習回來的新術式,先將右肝栓塞,把左肝養大。兩周後左肝果然如預期般長大百分之二十,醫療團隊這才將右肝連同總膽管一併切除。

楊博智同時提醒,正常人的黃疸指數都在1以下,但膽管阻塞的黃疸指數都在10以上,因此在術前仍須進行黃疸引流,以往是經皮穿肝方式引流膽汁,但約有10%病人會因為刺破癌細胞,導致癌細胞穿刺路徑也受感染,在皮膚產生癌變;楊博智將以往經皮穿刺,改由內視鏡方式,從胃部下到十二指腸,再從十二指腸經壺腹到膽管,先放置支架引流降低黃疸指數到3以下,才能施行手術。


(咖啡時間) 如果可以,再多做一點

有時候,疾病的侵犯程度,比想像中還來的嚴重,而手術,可能是病人唯一可能治癒的機會。

在手術台上,時常要陷入決定生死的關鍵。長達七八個小時、甚至超過十個小時的手術,不算少見。在這幾近處於無我的高專注狀態,充滿知識、技術、決斷力、以及意志力的考驗,稍微懈怠,很容易就被困難的病況所擊退。

秉持著,要盡全力,這次手術,可能是這位病患唯一可能康復的機會,如果現在可以再多做一點,即使多花了半個小時、一個小時,小心徹底地把腫瘤切除乾淨,病人的結局將會完全的不同。

在對抗疾病的的戰爭中,眾多大師教導我這樣的精神,我也一直以這個精神激勵自己,希望能盡力做到最好。


膽管癌簡介

什麼是膽管癌

膽管癌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疾病,因為腫瘤生長在「膽管系統」裡面,所以稱為「膽管癌」。根據腫瘤所在不同的膽管位置,可以分為「肝內膽管癌(腫瘤形成性)」、「肝門部膽管癌」、以及「遠端膽管癌」(如以下圖所示)。

其中以「肝門部膽管癌」最為常見,其次是「肝內膽管癌」、以及「遠端膽管癌」。

膽管為肝臟分泌膽汁之後,運輸膽汁的管道,將膽汁運送到十二指腸內,幫助脂質消化吸收,平時「肝外膽管」大約為直徑0.7公分的管狀運輸構造,這個構造雖然佔人體的體積非常小一部分,然而一旦出現病變,產生癌細胞,造成膽管阻塞,膽汁無法排出體外,就會產生「黃疸」,整個人皮膚、眼白會變黃,尿液顏色變深,以及灰白色大便,進而引發膽道感染(膽汁流不出去、滯留產生細菌了!),食慾不振,最後導致死亡。而且這個微小的構造,剛好位於人體腹腔內重要血管的旁邊(肝動脈、肝門靜脈、主動脈、以及迷走神經),通常發現癌症時,腫瘤已經侵犯到這些重要的構造,而無法切除乾淨,可以說是非常嚴重而且難纏的疾病。

下圖為「肝門膽管癌」的手術標本照片

而「肝內膽管癌」,為在肝內微小膽管生長出來的腫瘤,形成塊狀的腫瘤,與「肝外膽管癌」(包含肝門部膽管癌、和遠端膽管癌)沿著膽管生長、侵犯的型態,有所不同。

什麼人容易得到膽管癌

通常癌症的產生,與身體的慢性發炎有密不可分的相關性,而膽管癌也是一樣,膽管癌的危險因子,包括:「肝內結石」、「膽管炎」、「肝內寄生蟲感染」、或是「先天性膽管囊腫」的病人身上,然而,有些人的膽管癌原因是不明的。

膽管癌的症狀是什麼

早期的膽管癌幾乎是沒有症狀的。有些膽管癌會以身體疲倦、腹痛來表現,或是以抽血檢驗中,一些膽道相關指數上升來表現。通常到產生「黃疸」,都是已經造成阻塞了,這時候,大部分都是侵犯性比較高、比較後期的癌症表現了。如果定期身體檢查中,有異常的膽道指數上升,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做更深入的檢查(如: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),來排除潛在的膽道病變。

膽管癌如何確定診斷

要100%確診膽管癌,必須要取得病理樣本,進行化驗,才能100%確定。病理切片診斷,可以說是膽管癌診斷的「黃金標準」。目前最常用的方法,是進行「逆行性膽道攝影」,經由胃鏡,更深一步到十二指腸,進入膽管內,取得腫瘤樣本。下圖為「膽道攝影」圖像,利用小夾子,鑽進膽道內,取得樣本化驗。

然而,有時候並不是每個病人都有辦法順利取得樣本化驗,這時候,如果影像檢查上有明顯的發現,加上腫瘤指數有明顯上升,也可以診斷為膽管癌。但是,有時候「自體免疫造成的膽管病變」,也會和「膽管癌」的表現非常接近,甚至難以區分,這時候,只有切片化驗,才能做出最終的診斷。

膽管癌如何治療

依照目前醫學的進展,「手術切除」依舊是唯一能提供膽管癌病人長期存活的治療。只有手術將癌症切除乾淨,才能活得久。然而,因為膽管癌時常侵犯性高,造成無法切除,或是癌症已經轉移、切不乾淨,很快就癌症復發。膽管癌手術可以說是肝膽胰外科醫師最大的挑戰。但是,其他治療,如「化學治療」、「放射線治療」,目前對於膽管癌都沒有多大的效果,因此,身為一位肝膽胰外科醫師,必須積極去挑戰這個難纏的疾病,追求病患的長期存活。 手術部分將於之後的文章中介紹。

休閒咖啡時光

日本名古屋大學病院 梛野正人(Masato Nagino) 先生,給「年輕醫生的訊息」。

“手術難度極高,即使死亡率很高,也是不允許的。近年來,這往往引起人們對微創藥物治療的關注。雖然有很多人不願意選擇這麼艱難的道路。手術切除在消化道癌症中的作用程度,從現在起至少50年內它不會改變。社會使命和獎勵是非常大的世界。對於那些可以激發挑戰的人,我希望你能了解這個世界。”(節錄日本DtoD雜誌 August 2018)


解剖性肝臟切除手術

什麼是解剖性肝臟切除手術

肝臟根據不同的血管供應支配,依照最常用的Couinaud解剖分類,可以將肝臟分為1~8段(segment),每一肝段有自己支配的動脈+靜脈+膽道,好比一棵大樹,分出八隻大樹枝,然後再細分更多小樹枝和樹葉,如下圖,圓圈圈起來的部分,剛好是由一根大樹枝長出來的,可以比擬為一個肝段,是相同的意思:

而「解剖性肝臟切除」,就是以這些肝段(大樹枝)為基本單位,進行手術切除。而不是只切除一小角肝臟(樹葉)而已

為什麼要進行「解剖性肝臟切除」手術

解剖性肝臟切除手術,所需要的肝臟解剖學知識、手術技巧、和手術時間,遠高於非解剖性肝臟切除,為什麼要費這麼大的功夫,做這樣的苦工呢?原因就是為了將癌細胞一網打盡,因為肝細胞癌,如果長大到一定的程度,就會有一些癌細胞開始沿著肝門靜脈往外擴散,這些跑出去的細胞,是肉眼看不到的,如果我們能將腫瘤所在範圍的肝段,做解剖性一併切除,就可以將這些可能已經跑出去,但是還包含在同一肝段內的癌細胞,也一起切除,將手術後癌症復發的機率降低。這個觀念於1980年代,由日本肝臟手術傳奇大師-幕內雅敏 (Masatoshi Makuuchi)先生,首先提出,於1985年發表的論文圖節錄如下 (Ref: Makuuchi, et al. Surg Gynecol Obstet 1985; 161:346-50)

而這個「解剖性肝臟切除」的觀念,在東京大學肝膽胰外科的團隊,一直是進行肝癌手術奉為圭臬的準則。2016年東京大學肝膽胰外科教授-國土典宏(Norihiro Kokudo) 先生,發表多篇,運用靛因紫(Indigocarmine)及靛氰綠(Indocyanine green,ICG),來準確標定肝臟的解剖位置,將「解剖性肝臟切除」,推進到另一個新境界。下圖為國土教授團隊,於2016年發表的論文圖:(Ref:Shindoh, Kokudo, et al. J Hepatol 2016; 64: 594-600 ),中間圖的小紅點,代表轉移出去的小癌細胞,但是如果能從根部做「解剖性切除」,也就是從大樹枝的根部切除,就能將這些位於同一肝段的所有癌細胞,全部切除乾淨,下面右圖,是指作局部切除的方式,可能將癌細胞殘留在體內。

下面兩張照片為本人,於2016年接受日本肝膽胰外科醫學會獎學金,前往日本「東京大學病院肝膽胰外科」,也就是「解剖性肝臟切除」的發源地,所學習的解剖性肝切除實際手術畫面,以及使用高科技靛氰綠(螢光綠)染色的成果。

結論

針對可能沿著肝臟血流擴散的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,「解剖性肝臟切除手術」能將腫瘤盡可能地完全切除乾淨,減低癌症復發的風險,延長病患存活。是身為一位積極的肝膽胰外科醫師,努力追求的目標。

休閒照片時間 (Tea time)

上圖為本人(右),於2016年前往東京赤十字病院,和肝臟手術傳奇大師-幕內雅敏 (Masatoshi Makuuchi)先生(左),以及我的印度醫師朋友- Rahul Gupta先生(中),一起於手術後合影。而下圖為幕內大師,在他的著作上,為我題的字。

下圖為本人和前東京大學肝膽胰外科教授-國土典宏 先生(現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global health and medicine 理事長)以及東京大學肝膽胰外科團隊,於2016年櫻花盛開的季節,於東京大學病院前草皮野餐後合影。這是一個美好的時刻。


肝腫瘤介紹(良性)

在肝臟內,如果有異於正常肝臟組織的結構產生,廣泛地稱為「肝腫瘤」。肝腫瘤的成因和種類非常多,從只要追蹤、幾乎完全不會變大的「良性腫瘤」,到惡形惡狀、快速長大、要積極處理的「惡性腫瘤」都有。在這篇文章內,先介紹良性的肝腫瘤,惡性肝腫瘤,將於其他文章中介紹。 

發現肝臟腫瘤該怎麼辦?

大部分的肝臟腫瘤都是在常規的檢查中發現(如:超音波、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檢查),除非是已經很大的腫瘤、擠壓到肝臟表面或周邊器官,造成腹部不適,或是腫瘤破裂出血,不然大部分的肝臟腫瘤發現時,本身都是沒有症狀的。因此,如何從檢查中來判斷這個腫瘤到底是什麼?是良性或是惡性?需不需要進一步處理?或是需要手術切除?變得非常重要。必須要先知道這個腫瘤是什麼,才知道要怎麼來處理它。

大部分的肝臟腫瘤,都有它在影像上獨特的表現,讓醫師辨認出來它是什麼腫瘤,就好比今天在團體內多了一位新朋友,要判斷他從哪個地方來,我們可以從他的臉型、身高、髮色、瞳孔顏色、口音…等特徵(好比腫瘤在電腦斷層上的型態表現),來判斷他的來源,除非判斷不出來,就必須要加上檢查其他證件(好比醫學上再安排第二項檢查,如:核磁共振,進行互相比較,把腫瘤的線索看得更清楚一些),通常,兩次不同的檢查,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,如果真的很困難,完全判斷不出來,就必須再進行DNA檢驗,得知這位朋友從哪來的(就是腫瘤切片,進行細胞檢驗一樣的道理)。 
 

發現肝臟腫瘤時,別緊張,以目前的醫學水準,大部分的肝臟腫瘤都是已經有方法可以處理,只要依照正規方法就醫,都可以得到適當的處置。下面就和大家簡單介紹常見的「良性肝臟腫瘤」。

液體成分的腫瘤

1.肝臟水泡(Cyst)

「水泡」顧名思義,就是裡面含有水份,大約有2~7%的人有肝臟水泡,在女性比男性常見,通常沒有任何症狀,是在常規檢查中發現的。肝臟水泡在影像檢查上有特殊的表現,得到診斷並不困難。單純的水泡並不需要處理,除非水泡裡面含有其他固體腫瘤成分,可能是囊腺瘤(cystadenoma)、或是囊腺癌(cystadenocarcinoma),就必須要進行手術切除。
另外一個需要處理的情況是,太大的水泡(通常是大於七公分以上),可能會造成壓迫症狀,就需要加以處理。處理的方法,包括有水泡引流、注射酒精、腹腔鏡水泡去除手術,而最有效的方法,屬於最後一個:腹腔鏡手術,於之後將詳細介紹手術方法。
 

2.肝膿瘍(Liver abscess)

肝膿瘍,就是肝臟裡積了膿,一包像是腫瘤,但裡面是因為細菌感染造成的膿瘍。常見的細菌來源,有可能是從血液裡面的細菌,經由循環進到肝臟裡面滋生、化膿,糖尿病病患比起沒有糖尿病的人,有比較高的機率有肝膿瘍,也較常見於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身上。另一個細菌來源,則是因為腸道內的感染,如:嚴重的闌尾炎、或是大腸憩室炎、其他腹腔內感染,細菌經由肝門靜脈血流,進入肝臟內滋生(本來應該用來運送養分的血管,變成把細菌帶到肝臟內)。而其他造成肝膿瘍的原因,還包括因為膽道阻塞、膽道感染,細菌由膽道逆行上去進入肝臟內生長,造成膿瘍。

通常肝膿瘍會伴隨感染症狀,如:發燒、腹痛、抽血檢驗白血球上升…等,而經由腹部超音波、或是電腦斷層,可以判斷膿瘍的存在。目前抗生素的發展,伴隨經皮膚引流膿瘍,可以治療大部分肝膿瘍,但是抗生素的療程可能需要4~6週,如果膿瘍太大,大於五公分,則有可能需要進行手術癮流膿瘍,需要由醫師評估。

固體成分的腫瘤

1.血管瘤(Hemangioma)

血管瘤是肝臟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,顧名思義,這個腫瘤是由血管聚集成一團形成,血流豐富。大約有5%的人肝臟內有血管瘤,更有其他解剖學研究,大約有20%的成年男性,有肝內血管瘤存在。大部分的血管瘤都是沒有症狀,由例行性檢查發現,除非腫瘤太大,壓迫到周圍器官,像是壓迫到胃,造成吃不下東西、嘔吐、或是上腹部疼痛,或是因為腫瘤出血、血管阻塞,造成疼痛產生。

血管瘤在超音波檢查下,有各式各樣的回音表現,但是幾乎都是邊緣圓滑,呈現良性的外觀,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,除非超音波無法做出判斷,就會加做需要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掃描,看看這個腫瘤裡面,不同時間點的血流顯影表現,來判斷他的質地是什麼。幾乎大部分的血管瘤,在這個步驟,就可以得到診斷,而血管瘤因為血流豐富,一般也不會進行切片化驗,因為可能造成血流不止的風險。

大部分的血管瘤都是不需要處理的,只要定期檢查即可,但是如果是短時間內快速長大的血管瘤,或是已經有腫瘤壓迫的症狀、出血的現象,就必須考慮接受外科手術切除。

2.局部結節性增生(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) (FNH)

「局部結節性增生」,是第二常見的肝內良性腫瘤,大約在2.5%~8%的人身上可以發現,原因是因為肝內血管異常形成(malformation),導致肝內局部血流增加,進而增生,形成的腫瘤。在女性比較常見(女:男 = 8:1 ),常見於20~50歲的人身上。服用口服避孕藥是否會造成局部結節性增生產生,並沒有定論,但是有些研究顯示,服用口服避孕藥,會讓局部結節性增生的大小變大。

FNH在電腦斷層(CT)或核磁共振檢查(MRI)上有它獨特的表現,診斷不會太困難。它幾乎不會出血,也不太會長大,幾乎不會轉為惡性腫瘤,所以大部分都是保守性追蹤即可。除非是太大的FNH(大小超過7公分),或是有壓迫症狀,造成疼痛吃不下食物,或是腫瘤質地無法確定時,才需要進行手術切除。

3.肝臟腺瘤(Hepatic adenoma)

 肝臟腺瘤的產生,可能與服用口服避孕藥或雄性類固醇有關。它是肝臟內富含血流的良性增生腫瘤,它可能是單顆,或是2~3顆同時被發現。它可能變大、縮小、或維持穩定的大小,它有出血的風險,但是機率不高,如果大小超過7公分,出血的危險性可能增加。它極少轉變為肝癌,但是偶而還是有腺瘤轉變為肝癌的案例報導。

大小小於五公分的腺瘤,通常只要定期追蹤,並且停用口服避孕藥或是類固醇即可。如果停用藥物之後,腺瘤還是變大,或是已經有疼痛的症狀產生,就必須要考慮手術切除。此外,一般也會建議於懷孕前先切除肝臟腺瘤,因為懷孕過程中,可能造成腺瘤大小增大,並且有出血的風險。

通常藉由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,以及臨床上病史詢問(性別、年紀、是否使用口服避孕藥),可以得到診斷,但是腺瘤和前一項所述的「局部結節性增生」,有時候難以區別,必須要再加做新的顯影劑核磁共振檢查,才能得到答案。

4.局部脂肪肝或是脂肪缺少(Focal fatty liver or fatty sparing)

肝臟內局部脂肪肝,或是脂肪缺少,會使得肝臟局部在電腦斷層檢查下,看起來有一片陰影,看起來很像是轉移性腫瘤,但是,局部脂肪肝或是脂肪缺少,並不會有腫瘤壓迫的效應(mass effect)產生,可以用來當作判斷的依據,另外加做核磁共振,看肝內局部脂肪的比例,也可以幫助診斷。
 

5.結節再生性增生(Nodular regenerative hyperplasia, NRH)

結節再生性增生是一種肝內多發性的良性腫瘤,大小通常從0.1公分到1公分都有可能,和肝臟本身的疾病有關,較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。NRH也通常和肝門靜脈高壓(portal hypertension)有關,如果肝門靜脈高壓情況變嚴重,NRH的狀況也會變惡化。但是,NRH是否和肝癌有關,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答案。一般來說,NRH是肝臟原有疾病的表現而已,必須去治療原本的肝臟疾病,才是根本解決之道。

 

結語

肝臟腫瘤並不可怕,每一種腫瘤都有它獨特的表現,只要經由詳細的病史詢問,以及多種的影像檢查互相比對,通常就會得到診斷。並且經由定期追蹤觀察腫瘤大小變化,來判定腫瘤變大的速度,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。雖然複雜,但是只要經由正規的醫療途徑,幾乎都有辦法處理的😏

 

 

 

 


認識膽結石及膽結石去除手術的介紹

上圖為膽囊切除後,從膽囊內取出的膽結石

膽囊結石,俗稱膽結石,是一個很常見的疾病,為什麼會有膽結石,而膽結石究竟是否要開刀切去除整個膽囊呢?微創的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又是如何?

膽結石的成因

1.膽汁淤積過久

膽囊是肝臟分泌膽汁之後,中途儲藏膽汁的囊狀構造,就像一個裝了水的氣球,等到有食物經過十二指腸,膽囊便會收縮釋放出膽汁排到十二指腸中,幫助脂質消化。但是,如果這個囊因為先天結構上的問題,導致膽汁排泄出現障礙,膽汁在膽囊內積久了,就容易沈澱變成膽沙,進一步變成膽結石。或是長時間沒吃東西,膽汁沒有排出,積在膽囊內,也容易造成膽結石形成。

2.代謝異常

這是一個現代人越來越常見的問題,源自於生活飲食型態改變,血中膽固醇濃度太高,連帶膽汁裡面的膽固醇濃度也上升,容易在膽囊裡面結晶沈澱,變成膽固醇結石。有一大部分的膽結石,屬於這類“膽固醇結石”。

3.遺傳因素

家庭裡面如果有成員有膽結石,自己也比較容易會有膽結石產生,至於詳細機轉並不是很清楚。

膽囊在人體內的位置及功用

膽囊位於人體的右上腹部,大概是劍凸(俗稱心窩處)偏右下一點點的地方,和肝臟相連,相關位置見下圖:

平時膽囊”儲存”來自肝臟分泌的膽汁,一但吃東西之後,食物經過十二指腸,便會刺激膽囊收縮,將大量的膽汁分泌到十二指腸內,幫助脂質消化。膽囊是膽汁中途儲藏的構造,但不是膽汁生成的地方,所以膽囊切除之後,膽汁一樣還是會從肝臟分泌到腸道內,幫助消化。

膽結石造成的問題

如果膽囊內有石頭,平時石頭存在膽囊內,和膽囊相安無事,但是一旦膽結石造成阻塞,也就是吃完東西,膽囊收縮準備擠出膽汁時,一併把石頭擠到膽囊出口(如上圖),阻礙膽汁分泌出來,就會造成膽汁無法排出,膽囊腫脹,造成上腹痛、右上腹痛、以及疼痛延伸到背部的經典症狀產生。輕微者,石頭自己滾回去膽囊內,疼痛自己緩解,嚴重者,石頭卡死,膽囊嚴重脹大,造成急性膽囊炎,就必須緊急處理或手術(膽囊炎將於其他文章中解說)。

另外,如果膽囊內的石頭,被擠壓出膽囊,掉入膽管內(如下圖),就會卡在膽管或是胰管的出口,堵塞膽汁和胰液排放至十二指腸的出口,造成黃疸(膽汁排不出來,人整個變黃,小便顏色也會變深)、或是胰臟炎(胰液排不出來,積在胰臟內,造成發炎)、以及膽道感染的問題,並且有上腹痛、發燒的情況產生。在之後的文章會再介紹掉出來的膽結石如何處理。

膽結石是否需要去除手術?

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,是否需要手術,必須取決於膽結石是否造成你的不舒服

如果膽結石,是經由健康檢查,腹部超音波偶然發現,並沒有對身體造成任何不適,那麼暫時不手術,選擇之後規則追蹤,是一個選擇。然而,如果今天膽結石,已經有症狀,造成上腹或右上腹時常疼痛,影響到生活,就會建議必須接受膽結石去除手術,將膽囊切除。(詳見:膽囊切除手術)。

膽結石不手術的另外一個風險是,一旦石頭卡住,造成急性膽囊炎,到時候情況就比較緊急,需要到急診,安排緊急手術,或是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,輕則一週內出院,嚴重者,有時會造成敗血性休克,甚至死亡的風險。另外,膽囊如果反覆發炎,演變成慢性膽囊炎,最後也有可能變成”膽囊癌”,如果變成癌症,惡性度極高,除非非常早期發現,否則治癒的機率很低,這點也是膽結石是否接受去除手術,需要考慮的重點。

不手術的選擇

如果不手術將膽囊切除,有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呢?

1.定期回門診,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,追蹤膽囊狀況。

2.如果是膽固醇造成的石頭,可以嘗試服用溶解膽結石的藥物,再經由腹部超音波,追蹤結石的變化,但是這種方法,效果通常不是很好,另外比較大的石頭,要將它完全溶解排到腸道裡面,並不容易。